发布时间:2016-04-05
在环保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2015年第69号文件中,将废塑料列入《限制进品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但政策即将修改、将废塑料列入《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的传闻在坊间已有多个版本,“一刀切”的文件虽未经证实,却已在业界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3月18日,在由中国再生塑料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办的中国废塑料进口政策研究报告专题研讨会上,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福建师范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庆华就一份《废塑料进口政策研究报告(研讨稿)》(下称《报告》)与近200位业内人士展开讨论。报告由福建师大聚合物资源绿色循环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固废分会共同起草,在调研了行业内50多家废塑料企业的基础上历时3个月完成。
《报告》指出,近十年废塑料进口为我国塑料产业补充了大量物美价廉的原料,助力我国塑料产业成为世界塑料大国,也为我国废塑料加工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进口废塑料是国家战略需要,建议“十三五”期间在加大严管力度的前提下继续进口废塑料,年进口量稳定在800万吨左右,基本与“十二五”期间数量持平。
但是社会上反对“洋垃圾”的呼声不绝于耳,进口废塑料广受诟病。2014年11月一则《洋垃圾在中国重生》的报道矛头直指废塑料进口,使产业再一次受到较大的舆论冲击。
虽然在国家明令禁止的禁止进口固废名单中并不包括废塑料,但在2013年1月环保部发布的《进口废塑料环境保护管理规定》中也明确指出,“进口未经加工清洗等方式处理干净的使用过的废塑料,特别是未经加工清洗等方式处理干净的使用过的混合颜色膜状废塑料; 将进口的废塑料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进口许可证载明的利用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包括将进口废塑料委托给其他企业代为清洗”均属于违法行为,废塑料进口监管存在漏洞是使这一产业背负“洋垃圾”恶名的根源所在。事实上,近两年环保部已明显削减了进口废塑料的审批量。
面对严峻的产业形势,很多企业家开始正视产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维持原来的产业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能够保持“十二五”期间的进口量很不现实,“不能心存幻想,要勇于接受变革”。
更迫切的问题是,再生资源因其行业的特殊性,政策对行业的影响举足轻重,一旦进口政策发生变化,不仅将引发进口废塑料回收企业的关停并转,并且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向废塑料的再生利用、改性加工、助剂生产、设备制造、产业服务以及下游应用等环节传导,影响到再生资料的全产业链,覆盖国内外两个市场。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废塑料进口采取“一刀切”的禁止政策并不可取。国内再生塑料产业虽面临《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一带一路”政策提供的发展机遇,但目前对废塑料进口仍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完全依靠国内回收体系还为时尚早,进口政策应为产业的转型预留出一段合理的缓冲时间。为此,《报告》为行业发展提出了一个“分质进口、提质增值”的创新思路。
是垃圾还是资源?
在削与保、限制与禁止的讨论中,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定义进口废塑料是垃圾还是资源的产业属性。
众所周知,塑料是由石油炼制的产品制成的,而石油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废塑料是重要的再生资源、是可循环利用的物资已毋庸置疑。另外,塑料的源头是石化产业,而国内的石化产业水平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受回收塑料品质的影响,国内废塑料很难生产加工出塑料改性产品,无法单独使用。
国内回收与从国外进口是废塑料来源的两大途径,进口料与国内料是互补而非替代关系,禁止废塑料进口并不能促进对国内料的回收利用。症结在于,国内回收体系尚未建立,垃圾分类不彻底,回收利用废弃塑料的品质难以被高值化利用,甚至成为完全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如果停止进口废塑料,企业全部使用低成本的国内料,极易导致产业陷入低价低质的恶性竞争之中。
据中再塑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强介绍,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对进口固体废物管理虽不尽相同,但是对废塑料都是采取允许进口政策。
我国的政策同样鼓励再生资源进口,2014年10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中即提出了“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鼓励战略性资源回运;在有效管理的前提下,适度扩大再生资源进口”。
但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是,对废塑料的进口管理的确存在着诸多问题。2013年海关总署启动了“绿篱”专项行动,据海关总署缉私局统计,2013年和2014年全国共查处走私废物案件312起,查获各种固体废物143万吨,其中就有废塑料。在进口废塑料中,夹带医疗垃圾等危险废物、走私、倒卖批文、异地加工、利用他人许可证等违法现象屡禁不绝,不只是点而是面的问题。
产业遭受质疑的另一个因素在于对环境的污染。废塑料在分拣、清洗、粉碎等环节需使用大量的水,排放废气,会污染空气、河水甚至地下水。进口废塑料清关后流入小作坊,导致环境污染严重。
废塑料产业门槛低、小、散、乱的痼疾多年来没有得到改善,陈庆华指出,相对于废塑料加工利用企业, 1266家国内有资质的进口废塑料企业体量较大、管理规范、经济效益比较好,他们有条件对环保设施加大投入,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生存与环保的矛盾统一,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进及污染控制。进口政策变化不能伤害这些在产业中做得最规范的企业,将他们扼杀在产业提速发展的黎明之前。
企业家们认为,我国进口废塑料政策体系已非常健全,2015年工信部又出台了《废塑料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对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从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环境保护、工艺与装备、监督管理等方面加强全过程监管,目前亟需加强的是对政策的执行力度。
如何迎接产业的升级大考?
研讨会上,业界人士发现废塑料进口已不是唯一的焦点,由此引发的再生塑料产业如何进行系统性转型升级广受关注。
《报告》提出“破局求新,提质增值”的创新思路。陈庆华阐释,再生塑料全产业链包括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器件拆解、生活垃圾分类与全资源化、再生塑料绿色循环、废旧塑料高质改性、再生塑料高值利用等相关产业。“应围绕再生资源绿色循环与高值利用,联动上下游产业,形成废塑料全产业链共生发展态势。”
他建议,加大进口分质增值的再生塑料,制定、实行精准化的进口政策。
首先,应进一步细化进口废塑料商品编码,引导进口价值高的废塑料品种。
《报告》对2010年-2015年进口废塑料的品种进行了分析,其主要品种为乙烯聚合物类和PET类,乙烯类约占到总进口量的50%以上。而苯乙烯聚合物6年中仅进口了100余吨,氯乙烯聚合物类进口却在逐年下降。陈庆华表示,从资源环境双重效应分析,苯乙烯聚合物类进口量偏小,乙烯聚合物类薄膜比例偏高,制品和瓶类偏小,由于乙烯聚合物类价格和价值偏低,通用型号合成树脂国内充足,进口乙烯聚合物类意义不大,与国产料会产生同质竞争,建议进口政策在五大商品编码范围内,细化每一商品编辑下的品种。
陈庆华进一步进行说明,一是建议把废碎料和下脚料分开审批和验收,因为一般来说,下脚料是工厂一次料,价格较高;二是将乙烯聚合物划分为聚乙烯、聚丙烯或分成膜料、瓶料和制品等;三是加大一些经济价值较高、污染较小的品种,如氯乙烯聚合物类、PET热水片,等等。
其次,陈庆华指出,压缩进口废塑料企业数量,有利于产生规模效应。
《报告》对2015年全国1266家进口废塑料企业进行统计发现, 19个省市中以广东省最多,607家的进口废塑料企业数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江苏、山东、浙江总量合计365家,天津、福建、辽宁、上海、河北、安徽、广西合计275家,其余的江西、湖南、湖北、北京、河南、黑龙江、吉林、山西8个省市共计有进口废塑料企业19家。
“产业分布不太合理。”陈庆华认为。他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进口总量可能减少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企业数量、加大规模效应,并提出针对不同区域,引导企业进口不同品种废塑料,开展差异化市场分工合作等细化建议。
此外,《报告》还建议对废塑料进口依存度高的行业和龙头企业实行专业化进口政策。采取灵活政策,高价值和特殊需求分品种给予“一事一议”特殊政策,使价值最大化,环保最优化。
陈庆华最后强调,通过废塑料进口企业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带动再生塑料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整合废塑料进口企业、国内再生塑料产业和走出去有国外设厂的企业使之形成“三位一体”,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再生塑料平台,引导废塑料进口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也许,一场由进口废塑料政策变化引发的绿色变革即将拉开序幕,它将推动再生塑料行业迈向更高发展阶段,促进中国从再生塑料大国向强国转变。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延伸阅读
-
面议或电议
丙酸,尼龙,PC料,PC粉末,AC料 -
面议或电议
TPU鞋料颗粒 -
面议或电议
黑色PE颗粒 -
面议或电议
半硬质PVC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