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临近春节下游需求整体下滑,铜价难有起色
临近春节下游需求整体下滑,铜价难有起色

发布时间:2016-01-14

周三沪期铜1603合约开于34760元/吨,多空博弈激烈,铜价呈现过山车行情,低触34660元/吨后向上反抽,A股下跌且铜价35000整数关口承压,高触34920元/吨后多头减仓下行,尾盘试探性上行乏力再次下滑。收34810元/吨,跌80元/吨。夜盘1603合约收34810元/吨,跌20元/吨。

现货市场:周三上海电解铜现货对当月合约报贴水120元/吨-贴水40元/吨,平水铜成交价格34750元/吨-34850元/吨,升水铜成交价格34780元/吨-34900元/吨。今日期铜低位震荡盘整,但隔月基差快速收窄,一度转为正向市场,持货商报价随即快速收窄,至贴水100元/吨-贴水40元/吨,且有部分中间商入市收取低价货源,但介于货源充足,而买盘始终较弱,第二交易时段,报价小幅扩大至贴水120元/吨-贴水50元/吨,但由于如今供需结构仍呈现供大于求的格局,故在盘面结构转变的情况下,现货市场贴水仍难以收窄至平水。午后,盘面下行,贴水小幅扩大,报贴水130-贴水50元/吨,少量成交于34650-34800元/吨。

废铜市场:周三废铜持货商继续下调报价300元/吨,不含税1#光亮铜主流报价于31700-32000元/吨,含税美国2#铜报价于32900-33200元/吨,成交维稳。

LME期铜周三收涨0.8%,至每吨4,390美元,结束连跌五日的势态。

市场热点:中国贸易数据良好,市场对中国金属需求的担忧缓解。 中国央行的干预行动止住人民币的急速贬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商品市场的紧张情绪。

市场消息:

1、中国海关周三公布,以美元计价,中国12月出口同比下降1.4%,进口下降7.6%,同创半年来最小降幅;调查预估中值则分别为下降8%和下降11.5%。当月贸易顺差600.93亿美元,预估中值为530亿美元。

2、2015年12月,中国未锻轧铜及铜材进口量环比增加15.2%,至53万吨,为继2014年1月触及536,000吨之后的月度第二高位水平。

业内评断:

南证期货:伦铜从触及的六年半低位反弹,因中国贸易数据良好,部分缓解了市场忧虑情绪。沪铜在持续阴跌之后,会出现阶段性的调整,但从昨天主力持仓来看,空头增仓较多。春节之前都是传统的消费淡季,现货商出货不积极,建议观望为主或轻仓短空。

新纪元期货 :贸易数据好于预期一定短暂支撑铜价,不过中国农历新年来临前的季节性需求下降,对中国经济的担忧仍存,对铜价形成制约。

兴业期货:2015年12月我国铜进口大增并非国内实际需求好转,主因是进口盈利、贸易商集中完成进口;配额等,其对铜价提振作用有限;临近春节,下游需求整体下滑,但铜锌镍现货供应依旧充裕,其偏弱格局或延续,建议铜锌镍前空继续持有。

金正资讯:中国12月中国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量跳增至23个月新高,同比提升26.2%至53万吨,如此大的进口量也解释了国内现货从去年12月中旬以来供应压力之大的原因。去年12月份铜进口大增与当时国内价格表现较强有关,另外,一些贸易商在年末积极完成进口配额也是原因之一。从表观消费量看,2014年增幅在15.7%,2015年前11个月为1.2%,全年增幅也不会超过3%,可见中国消费疲软已经在基本面中得到充分体现。但考虑到节前金融市场的压力仍需释放,国内人气又不足,估计节前铜价调整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和合期货:沪铜期货仓单近期持续大幅增加,伦铜现货贴水也走宽,短期市场还在看空氛围中。不过考虑收储以及减少销售的影响,精废铜价差也缩减到低位附近,现货贴水今天收窄好转,短期沪铜主力 35000 下方空间或有限。

市场分析:铜和伦铜均已跌破去年创下的较低水平,人民币暂缓贬值,沪铜存在补跌风险。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