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如果价格合适,必和必拓收购英美资源集团在商业上是有意义的
如果价格合适,必和必拓收购英美资源集团在商业上是有意义的

发布时间:2024-04-30

据外媒4月29日报道,必和必拓集团(BHP Group)对竞争对手英美资源集团(Anglo American)的拟议收购,是为数不多的大型合并实际上具有强大商业意义的案例之一,但很难让各方都满意。

全球最大的矿业公司必和必拓(BHP)上周出价390亿美元收购英美资源集团(Anglo),这家从南非发展而来的伦敦上市矿业公司以“严重”低估的理由拒绝了这一收购。

目前的预期是,必和必拓可能会提高报价,或者其他买家可能会收购英美资源集团,或者其部分多元化投资组合可能会出现。

媒体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英美资源集团的铜资产上,认为这是对必和必拓的诱惑,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金属生产商,占有约10%的份额。

实际上,必和必拓的收购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对铜的未来投下了巨大的信任票。鉴于铜的导体特性和耐腐蚀性能,铜对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对必和必拓而言,收购铜矿资产也可能是一种默认,即收购铜矿资产远比寻找并开发新矿容易得多。

英美资源集团在智利拥有三个铜矿的权益,其2023财年的产量为50.7万吨,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和摊销前的基本利润为14.52亿美元。

必和必拓的铜业务更加多元化,在智利、秘鲁、澳大利亚和美国都有业务,2023财年的铜产量为171.7万吨,基础EBITDA为66.5亿美元。

为了方便讨论,假设英美资源集团的铜业盈利能够维持下去,铜价保持稳定,则需要大约13年的时间,其盈利才能支付必和必拓目前对英美资源集团报价的一半。

当然,这可能会产生一些成本协同效应,铜价也有可能上涨,特别是如果能源转型开始加速的话。

这将使英美资源集团的铜资产对必和必拓更有价值,因为回报将在更短的时间内实现。

当然,这是假设必和必拓对英美资源集团资产的看法是,尽管铜仅占潜在EBITDA的14.5%,但铜实际上占该公司总价值的一半。

对于必和必拓拟议收购英美资源集团的投资者来说,问题是英美资源集团的非铜资产价值多少,这些资产能否得到有效处置,或能否被整合到更广泛的集团中。

煤、铁矿石

最适合必和必拓现有投资组合的资产是英美资源集团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冶金煤矿。

通过与日本三菱(Mitsubishi)结盟,必和必拓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商,煤炭主要用于炼钢,而英美资源集团排名第三。

两家公司的资产合并后,将形成一家占主导地位的冶金煤企业,以至于这笔交易可能会受到监管机构的审查,尤其是在日本等大量从澳大利亚进口煤炭的国家。

根据必和必拓目前的提议,英美资源集团将剥离其通过Kumba iron ore持有的南非铁矿石资产,以及英美铂业(Anglo American platinum)的铂矿,并将其分配给股东。

这可能会给南非当局带来问题,但这也反映出国际公司不再热衷于在这个曾经以卓越矿业中心而闻名的国家的资产。

铁矿石是必和必拓最大的收入来源,而Kumba生产的高品位铁矿石在投资组合中很有用,但南非的政治风险和摇摇欲坠的基础设施使其失去了吸引力。

英美资源集团在巴西的铁矿石业务也提供高品位铁矿石,必和必拓可能对其进行整合或寻求出售。

铂金是一种可能在能源转型中挣扎的商品,因为它被用于内燃机车辆的催化转换器。

英美资源集团的其他权益,如钻石通过戴比尔斯,锰通过萨曼科,最有可能出售给现有的合作伙伴:博茨瓦纳政府出售戴比尔斯,South 32出售锰。

总的来说,这笔交易的机制似乎对必和必拓很有意义。

如果出价提高到他们无法拒绝的程度,那么它们对英美资源集团的股东来说是有意义的。

赢得多个国家不同监管机构的支持可能要棘手得多,可能需要做出妥协,而这可能会首先破坏交易的逻辑。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