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1
河南2022年贯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情况
一年来,河南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制定印发了《关于深入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通知》,持续推动重点任务落实。现将工作落实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产业结构调整,统筹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研究出台了《河南省2022年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制定实施集成电路、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卫星产业和材料、重大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预制菜等一揽子行动计划及实施方案,新增洛阳智能制造装备等1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郑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区块链发展先导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二是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以技改项目、新产品推广、试点示范为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不断提升技术改造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牵引力。今年前三季度,纳入省级技术改造项目库的3000万元以上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5700亿元,全省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8.3%,高于全国25.8个百分点。三是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严格落实产业发展与转移指导目录,印发了《河南省制造业开放合作2022年行动计划》,成功举办2022年豫粤电子信息产业对接活动,今年前三季度,共承接省外入豫项目1361个,合同引进省外资金约8490亿元。
二、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一是加快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突出顶层设计,研究起草了《河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及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4个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行动及保障措施,推动重点用能行业“一业一策”绿色低碳转型。目前方案已报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待审查后印发实施。推行能源、碳排放一体化综合管理,培育能碳管理示范企业89家。二是积极推行绿色制造,组织开展绿色制造体系政策标准宣贯,鼓励企业推行绿色制造,实施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2022年向工信部推荐绿色工厂40家、绿色工业园区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1家、绿色设计产品21个。积极培育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我省5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大力培育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我省2项技术、5个型号产品列入2022年度国家重大工业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家企业通过国家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符合认定。三是推动绿色金融服务,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原银行联合实施“绿色发展领跑计划”,对93家企业124个绿色低碳重点项目累计拟授信114.7亿元。
三、持续深化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持续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印发了《河南省2022年按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下达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共涉及8家企业74台(套)设备。目前,已全部淘汰到位。2022年,河南省钢铁、焦化、水泥熟料、电解铝、氧化铝、平板玻璃(不含光伏压延玻璃、日融化量150吨浮法玻璃)等行业没有新增产能。二是加快提升工业能效。2022年,对175家企业实施节能监察、对186家重点用能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在焦化、电解铝、电石、烧碱、纯碱、平板玻璃、熔铸AZS刚玉、铸造8个重点用能行业开展能效对标达标活动,在钢铁、焦化等26个行业开展能效“领跑”工作,5个行业的7家企业获省级能效领跑者企业称号。三是加大新能源汽车供给。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实中央补助资金推广应用车辆30768辆,总资金额约12.26亿元;省级补助资金推广应用车辆3271辆,总资金额约5900万元。截至目前,我省具备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企业37家,其中整车企业15家,改装车企业22家;累计建成充换电站3464座,今年新增1766座;公共及专用充电桩达6.4万个,今年新增8743个。今年前三季度,我省累计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超过83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7.2%。四是加快推动城市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城市建成区内重污染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工作的通知》,指导地市对企业搬迁改造做好服务、验收和销号等工作。全省纳入搬迁改造的企业共170家,截至目前,完成搬迁改造160家,进度完成率达94%。五是加强洁净型煤生产管理。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禁煤区内散煤和洁净型煤“清零”目标要求,持续推动禁煤区内洁净型煤生产企业关闭退出,目前我省禁煤区内洁净型煤生产企业全部清零。
四、加强工业节水减污
立足节水优先,强化示范引领,在火力发电、钢铁、纺织、造纸、石化和化工、食品和发酵等高耗水行业组织开展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突出创建标准,明确创建内容,引导企业开展节水技术改造。组织开展水效提升行动,会同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提升工业用水效率工作的通知,突出技术、工艺、设备、流程、管理、标准、结构等环节节水,全方位提升用水效率,14家企业获省级水效领跑者(水效标杆企业)称号,向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荐1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水效领跑者、2家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水效领跑者园区。在合成氨和造纸行业中,组织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活动,积极探索一批工业节水经验和模式。积极组织遴选推广节水技术、工艺、装备,我省9项节水技术入选工信部、水利部联合发布的《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组织开展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会同相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工作的通知,聚焦重点行业,突出试点示范,强化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分类统筹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
五、推动重点领域固废综合利用
一是持续推进国家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研究编制了《工业固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图谱清单》,建成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4个,新增固废综合利用企业18家,新增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18个,新增投资47亿元,5个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均达到75%以上。二是规范再生资源行业发展,加快培育国家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公告管理企业,新增8家废钢铁加工企业、2家废塑料综合利用企业、3家废旧动力电池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规范管理企业。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废钢铁加工量635万吨、废塑料再生4.79万吨、废轮胎再生橡胶2.42万吨、翻新轮胎1.5万条,废轮胎热裂解3.23万吨。三是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突出重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投产梯次利用项目3个,再生利用项目1个,在建梯次利用项目2个,再生利用项目1个,今年前三季度累计回收废旧动力电池1526吨/152Mwh,梯次利用1169吨/128Mwh。四是培育发展工业产品再制造产业。瞄准煤矿液压支架等重点先进装备产品再制造需求,推动高值关键件再制造,2家企业的36个规格型号再制造产品列入国家产品再制造目录。
六、存在问题及下步打算
当前,河南省仍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进一步提振工业经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切实推进高效、绿色、循环、低碳将是工业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我省工业领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产业比重仍然较高,能源结构偏煤、能源效率偏低的状况仍没得到根本性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碳达峰、碳中和时间窗口偏紧,面临的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等问题仍较突出。我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消下降18%、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要完成上述目标,需要工业领域作出更大贡献,实现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任务十分艰巨。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深入打好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推动落实我省工业领域污染防治攻坚任务。持续推动城市建成区内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确保2025年全面完成搬迁改造任务。依据现行的能耗、环保、安全、质量、技术等标准体系,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动态清零。贯彻落实《河南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开展工业领域水效对标达标活动和水效“领跑者”行动,加快推动工业领域节水技术改造,加大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提升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水平。
(二)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深入落实换道领跑战略,加快我省制造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开展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节能环保装备等新兴产业。组织实施《河南省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加快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技术产业化。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发展。
(三)深入推进工业碳达峰行动。抓紧出台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和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方案。落实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格执行产能置换办法,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聚焦钢铁、建材、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加快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节能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持续开展工业专项节能监察工作,全面淘汰落后用能设备和产品。
(四)积极推行绿色制造。构建以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绿色园区为支撑的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构建从基础原材料到终端消费品全链条的绿色产品供给体系。建立工业绿色发展指导目录和动态更新的项目库,实现与支持政策精准对接,引导企业持续实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
中央企业打响能源保供攻坚战
建立日调度机制,对央企所属195个煤矿、572个煤电厂、727个水电站、96个燃气电厂实施动态监测;创新推动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发电企业,发行20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进行注资,资金到位后第一时间拨付基层电厂;对承担保供任务的中央企业实施专项考核加分奖励和工资总额特别奖励……近期,在国务院国资委组织指导下,广大中央企业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增产增供、稳市稳价,全面打响了能源保供攻坚战。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张玉卓表示,国资央企将提高政治站位,树牢底线思维,以更大工作力度、更实工作作风,全力做好迎峰度冬能源电力保供稳价工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发电企业确保发得出、顶得上,煤炭企业全力增产量、稳价格
党员带头坚守生产一线,核心岗位人员驻厂值守,加强设备巡检,确保机组稳定运行……新年前后,在大唐托克托发电公司,广大一线员工坚守岗位,全力保障首都安全用电。作为承担三北地区8亿平方米居民供热任务的能源央企,大唐集团千方百计提升燃煤库存,扎实推进供电供热各项工作。
2022年11月1日,东北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国家电投辽宁红沿河核电站核能供暖示范项目正式投运供热。该项目利用核电站汽轮机抽汽作为热源,让红沿河镇实现清洁供暖。目前,国家电投运行机组194台,运行容量7445万千瓦,承担供热任务的机组均安全稳定运行。
中国华能全力做好电力生产、采暖供热、煤炭生产调运、电煤储备等工作;中国华电元旦期间主要生产指标超计划完成且高于去年同期;中核集团旗下25台核电机组保持安全稳定运行;中广核汕尾近海浅水区140万千瓦海上风电基地全面建成投产……2022年以来,中央发电企业累计发电5万亿千瓦时,占全国比重达63.1%,高出装机规模占比8.4个百分点;在煤电价格倒挂的情况下依然顶峰发电,非计划停运及出力受阻情况明显好于全国水平。
“各岗位注意,各控制人员准备,开机生产!”1月1日15时,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上湾煤矿综采一队,随着工作人员一声指令,智能采煤工作面设备安全启动。近期,国家能源集团坚决扛起能源保供责任,巩固提升煤电路港航化一体化运营优势,保煤保电、增产增供。
发电企业确保发得出、顶得上,煤炭企业全力增产量、稳价格。2022年以来,中央企业煤炭日均产量296万吨,同比增长7.6%,再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集团、中煤集团两家企业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自产煤合同签约率达93.6%、履约率近100%。
电网企业加大跨区余缺互济力度,补缺口、保安全
“设备和导线温度正常,没有发现其他异常情况。”2022年12月29日,贵州铜仁德江县煎茶镇重华村白雪皑皑,来自南方电网煎茶供电所的电力工人冒着冰雪巡查线路。工作人员安明学说:“越是天气恶劣,越要加强对线路设备的巡视,只有把这些线路巡视完,老百姓用电才不会出问题,我的心里才踏实。”
入冬以来,我国部分地区接连迎来寒潮降温天气。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电网企业尽锐出战、冲锋一线,全力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
既守护群众温暖过冬,也保障生产正常运行。1月1日,浙江平湖市气温下降,箱包产业园的生产却是热火朝天……面对园区企业的供电需求,国网浙江电力深化政企协同,联合相关单位成立重点企业服务专班,保障节日期间供电服务平稳有序。
冬天以来,中央电网企业加大跨区余缺互济力度,最大限度补缺口、保安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两家企业发挥大电网平台优势,守住了电网安全的生命线和民生用电的底线。
石油石化和管网中央企业加强调度协调,保障冬季用气供得上、稳得住
2022年12月27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天然气年产量突破500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同期天然气产量的1/4。2022年,长庆油田高质量推进百亿立方米产能建设,2590口新井全部完钻。
2022年12月28日,中国石化“深地工程”再获突破,位于四川盆地的风险探井——元深1井顺利完钻,完钻井深8866米,到达目前四川盆地埋深最深的油气层。目前,中国石化在四川盆地矿权区内拥有深层天然气资源量15万亿立方米。
2022年12月30日,在位于海南三亚东南200公里外的深海海域,随着“海洋石油982”钻井平台将钻头打向地层5000米深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工程全面开工。未来,“深海一号”的天然气储量有望增至1500亿立方米,高峰年产量有望增至45亿立方米,相当于海南岛2021年天然气消耗量的90%。
近期,石油石化和管网中央企业加强调度协调,有效保障冬季用气供得上、稳得住。
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国海油等企业在确保气田高位运行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加快海上气田建设,加大进口油气资源获取力度。2022年自产天然气达到1899.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1%;总库存达177.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2%,1750亿立方米天然气资源保障任务全部落实到位。
此外,自2022年11月1日供暖季开启以来,国家管网集团5万公里天然气管道累计输气量达450亿立方米,与管网相连的14座储气库全部启动采气,日采气峰值突破1.6亿立方米,有力地提升了东北及华北、华东地区的天然气保供能力。
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将对煤炭、发电、电网、石油石化和管网等企业分类精准施策、全力提质增效,高质量打好能源电力保供阵地战、攻坚战。
淡水河谷拟在中东建设巨型枢纽
近期,淡水河谷宣布,该公司已与沙特阿拉伯王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苏丹国的当地政府和客户签署三项备忘录,就于当地开发工业化综合运营区(巨型枢纽)从而为钢铁行业提供低碳产品共同进行研究。
签约各方正寻求在这些巨型枢纽开发方面开展合作,以期为当地市场及海运市场生产并供应可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热压块铁(HBI)和钢铁产品。
2022年11月我国废不锈钢进口量29.16万吨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了2022年11月份我国不锈钢进出口统计数据。2022年11月份,我国不锈钢进口量环比减少、出口量环比增加,废不锈钢进口量环比大幅增加。
具体来看,在进口方面,2022年11月份,我国不锈钢进口总量为29.16万吨,环比减少1.93万吨、降幅为6.22%,同比增加5.38万吨、增幅为22.60%。其中,我国自印尼进口不锈钢总量为23.2万吨,环比减少4万吨、降幅为14.71%,同比增加4.57万吨、增幅为24.53%。2022年1月—11月份,我国不锈钢进口总量为304.82万吨,同比增加39.11万吨、增幅为14.72%。
在出口方面,2022年11月份,我国不锈钢出口总量为40.08万吨,环比增加10.5万吨、增幅为35.50%,同比增加0.68万吨、增幅为1.71%。2022年1月—11月份,我国不锈钢出口总量为416.07万吨,同比增加14.28万吨、增幅为3.55%。
总的来看,2022年11月份,我国不锈钢净出口量为10.92万吨,同比减少4.7万吨、降幅为30.09%。2022年1月—11月份,我国不锈钢净出口总量为111.25万吨,同比减少24.84万吨、降幅为18.25%。
此外,2022年11月份,我国废不锈钢进口总量为27711.08吨,环比增加17131.277吨、增幅为161.92%,同比增加24725.454吨、增幅为828.15%。 2022年1月—11月份,我国废不锈钢累计进口量为97949.793吨,同比增加49412.393吨、增幅为101.8%。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相关行情
延伸阅读
-
面议或电议
钨钼合金 -
面议或电议
废钯碳回收且含金银等贵金属废料 -
面议或电议
废锡泥(蓝泥) -
面议或电议
含金,银,钯的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