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预计中国2017年供应缺口高达40万吨
预计中国2017年供应缺口高达40万吨

发布时间:2017-01-18

对金融危机后上马项目的巨大供应的担忧正在消退,人们开始看好中美的需求。

甚至过去两年内对铜发表最坚定负面看法的高盛(GoldmanSachs)也变得更为乐观,承认这个每年2300万吨的市场今年将大致达到平衡。

还有人则更为乐观,预计如果中国需求保持坚挺的话,2017年供应缺口高达40万吨。

如果铜价能够保持在5500美元上方或者更高,会对英美资源集团(AngloAmerican)、嘉能可(Glencore)和自由港迈克墨伦(Freeport-McMoRan)等矿业公司产生极大提振,帮助它们产生额外现金偿还债务,并最终重启分红。

高盛表示:“中国需求上升让市场供应比我们早先预期的更为紧张。”

就在本月前,铜的表现还落后于其他金属,仅仅上涨了5%,而锌和铝分别上涨了55%和17%。尽管许多人试图将铜最近的反弹归因于美国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Trump)提出的模糊的基础设施计划,但在美国大选前,市场情绪已经开始转变。

一个原因是中国——由于中国政府一直通过信贷刺激经济,中国今年的需求增长速度远超预期。

另一个原因是供应方面的担忧。在今年上半年,主要矿山几乎没什么问题。但在第三季度情况突然发生变化,当时包括必和必拓(BHPBilliton)和自由港在内的多个全球最大的铜矿发布了疲弱的业绩报告,并削减了2017年的产量指引。

铜是一种很难生产的大宗商品,因此分析师通常会考虑每年因生产中断造成4%-5%的产量损失。截至今年9月前,产量损失远低于这一预计水平,加剧了对供大于求的担忧。

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变,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铜市场供应趋紧。伦敦金属交易所(LME)的精炼铜库存自9月底以来下降36%,上海期货交易所(ShanghaiFuturesExchange)的铜库存也下降了。

冶炼商和精炼商将干原料(即铜精矿)加工为阳极铜、以及最终加工为阴极铜收取的费用也令人意外地出现了下降。

当铜精矿的粗炼和精炼费用(TC/RC)下降的时候,就表明在铜供应链这个部分的原料不足。

在最近几年,自由港与中国江西铜业(JiangxiCopper)的年度谈判已成为市场其他从业者的基准。大多数分析师之前预计今年费用将会上涨,但价格实际上下降了,双方同意的价格为粗炼费每吨92.50美元和精炼费每磅9.25美分。

一位高级铜交易员表示:“铜精矿市场并非像人们认为的那样供应过剩。”

对交易员和矿业高管来说,库存和粗炼及精炼费用下降,与一些大型投行和金属咨询公司宣扬的供应过剩说法不符。

他们说,铜矿供应增长的顶峰还未到来。一位高管向英国《金融时报》表示,他预计8家主要矿商29万吨的产量增长将被明年40万吨的产量下降抵消。

尽管产量将在2018年和2019年回升,但未来很少有大型项目准备投产。这是因为矿商在大宗商品市场5年低迷期间削减了勘探和新项目上的支出。

在需求方面,特朗普入主白宫对铜的影响还不明朗。即便有基础设施主导的大型刺激方案,在2018年前也不太可能影响到现货铜市场,尽管投资者可能在此之前开始建立头寸。

瑞银(UBS)分析师估计,美国对铜的需求上升10%将会让其在全球需求中的份额升至9%,相当于每年额外增加需求18万吨。这只是相当于中国需求上升1.5%。

最终,中国需求将是铜价的最大影响因素。这方面人们有理由乐观。分析师们表示,在本月早些时候于上海召开的“亚洲铜业周”(AsiaCopperWeek)会议上,参会代表们的情绪比过去几年乐观。

麦格理(Macquarie)分析师表示:“整体情绪稳固,大多数中国从业者……预计在持续的政府刺激政策下,明年需求强劲(增长3%-5%)。”

来源:互联网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