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塑料行情 > 塑料3D打印行业现状及前景
塑料3D打印行业现状及前景

发布时间:2016-11-15

人们总是对一项新技术期望过高,又总是对它的前景期望过低。3D打印在国内兴起不过三四年时间,这一被号称将会引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从国外蔓延到国内,从传统产业蔓延到资本市场,在塑料行业里也掀起了一阵狂欢。

一些塑料制品企业老板曾对此喜出望外:是不是通过3D打印,就能实现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升级转型?答案是:塑料3D打印的前景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塑料3D打印技术真的可以就此忽略了吗?意兴阑珊的塑料老板们,在还没有真正看清这个趋势之前,请不要对3D打印技术轻易言弃。

现代意义上的3D打印技术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诞生于美国,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在国内大概就5年的时间。一项技术刚推出的时候,人们往往看到的就只是它的“神奇”之处。早在3D打印的概念刚推出的时候,整个塑料圈就沸腾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在传统生产环境下,塑料产品不是人人都用得起的工艺,一些小批量产品宁可放弃。3D打印提供了一种廉价的尝试途径,使得设计者更容易获得使用塑料的勇气。
再者,从设计到工艺,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设计师的原始作品很炫,到模具阶段却需要迁就成本和加工难度。3D打印令设计师能够相对容易地无视这个落差,实现自己所要的大部分效果。

此外,塑料在3D打印领域的运用也是越来越紧密。全球知名咨询公司SmarTech公司近期颁布了《未来10年,塑料在3D打印市场的应用预测》,评估了较新的塑料材料种类,包括聚碳酸酯、聚苯乙烯、TPU、PET、PBA、聚乙烯醇、聚甲醛和可替代生物塑料、透明材料、柔性材料,以及纳米增强塑料等。该报告指出塑料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3D打印原材料。

说起3D打印,如今的塑料圈老板大概只会“哦”一声,一副“知道,但是跟我关系不大”的样子。

确实,这个概念刚推出的时候,人们是一哄而上的,只是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国内3D打印市场不但起步较晚、整体产业生产方式粗放、体量较小,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且面临着耗材短缺、成本高昂的问题,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的窘境。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用3D打印一个100克的塑料制品,其原料成本大概是6元,而技术成本(主要是耗电费)大概也要6元,总成本是12元;而如果用传统方法,总成本加起来大概是6.6元,如此的成本差距,让很多塑料企业只能望而却步。事实上,业内人士称,最高的成本差距甚至可能达到50-100倍。

3D打印其实很早就在塑料圈“遇冷”了,郭台铭就曾向媒体炮轰过:“3D打印技术无法大量生产用在商业用途,不具有商业价值。3D打印可以制造出电话,但只能看,不能用,因此,3D打印商品不能加上电子组件,无法成为电子产品量产。”

塑料3D打印前景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坏!

“未来3到5年国内3D打印迎来窗口期,潜在市场需求巨大,3D打印产业应用前景广阔。2016年全球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100亿美元,市场规模将实现指数级增长。”尽管类似这样的形势分析有不少,但塑料圈看待3D打印的前景还是信心不足。经历了几年的热炒,国内涉足3D打印企业并不多。短期内,3D打印产业要真正实现从设计到量产的完整产业链还很难,但也绝非只是“土豪的玩法”。

事实上,3D打印对于传统塑料行业不能说是一种冲击,而更像是一种“相辅相成,共生共赢”的趋势,不能因为新事物的种种缺点而遭到全盘否定。毕竟,3D打印技术擅长解决个性化、复杂化、高难度的生产技术,而这恰恰是传统制造业梦寐以求的。

如今3D打印技术可能只是减少了设计成本,但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塑料3D打印与传统制造可能会出现在同一家制品企业当中,人们可以在两种方式之间自由切换生产不同的塑料制品。而在此之前,塑料企业必须从现在开始行动,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不断革新3D打印技术;二是要降低打印成本。

来源:互联网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