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原油、钢铁、铜产量都在不断攀升 全世界都在“用嘴减产”?
原油、钢铁、铜产量都在不断攀升 全世界都在“用嘴减产”?

发布时间:2016-09-21

在全球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各出口大国纷纷声称将减产。但这些大国的原油、钢铁和铜产量却屡屡攀升,甚至刷新历史新高。

沙特、俄罗斯和伊朗的原油日产量依然居高不下;中国和印度作为钢铁出口大国,钢铁产量却并无明显减少,印度更是开足马力,欲令今年的产量破纪录;中国多家铜生产商称将在今年减产,但今年前8个月的精铜总产量创下历史最高。

“用嘴减产”的风已经席卷全世界?

原油

本月末有望讨论冻产协议的OPEC会议将召开,但原油出口大国们在减产上并无大动作。

2014年中期以来,为维持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国地位,沙特无视全球原油供应过剩,仍然将产出保持在高位。今年7月,其原油日出口量上升至762.2万桶;原油日产量更创下历史新高,达1067万桶。而根据《华尔街日报》,该国在本月上旬递交OPEC的数据显示8月减产幅度很小,日均产量仅减少4万桶,远低于阿联酋和科威特的近11万桶。

俄罗斯与沙特曾在G20杭州峰会期间表示,两国可以限制产量,俄罗斯更称已经准备好了加入动产决定。但OPEC经济学家预计,今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将增加1.3%,日均近11万桶。尽管下半年的日均产量将比上半年低9万桶,但同比仍增加9万桶。

伊朗同样如此。截至今年6月,伊朗的原油出口量已经攀升至2015年末的3倍。对于本次涉及冻产的会议,伊朗称支持产油国合作,但在会议召开前夕该国再次增产,《华尔街日报》报道,8月日均产油量较7月相比增加1万桶。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国际事务负责人Mohsen Ghamsari曾表示,在本月末OPEC会议上讨论冻产对伊朗来说仍然为时过早,在产量达到制裁前的水平之后,伊朗会考虑决定限制产出。

钢铁

作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钢铁减产一直困扰着全球,月初的G20公报还特别呼吁建立关于钢铁产能过剩的全球论坛,以便于集体应对。

中国和印度这两大钢铁生产龙头,自然肩负着去产能的重大责任,但目前来看,两国的减产之路还很长。

首先来看中国,8月粗钢产量6857万吨,同比增长3.00%;1-8月钢材产量75511万吨,同比上升2.20%。其中,日均产量309.47万吨,同比上升1.78%。

淡季的8月不淡,而9月作为旺季的开端,减产似乎也没那么容易。

中国证券网昨日报道,9月上旬重点钢企粗钢日均产量环比增长4.65%,钢材库存同比增长10.95%。广发证券李莎预计9月份粗钢产量或维持高位,因盈利驱使,钢厂生产积极性不减,但近期各省份去产能工作正在实质性提速。

与中国的去产能存在困难相比,印度可以说是在全球去产能的环境下“顶风作案”。

在8月向周边国家的进口钢材收取反倾销税之后,印度三大钢铁生产商开足马力,乐观地将今年的目标定为产量破纪录,未来十年的目标定为目前产量的三倍,全然不顾自身的负债累累。

印度钢铁管理局公司董事长Prakash Kumar Singh在上月对彭博新闻社表示,未来需求将会增长,不应该把目光仅仅放在两年和五年上,否则以后大部分钢铁将依赖进口。

2015年底,江西铜业、铜陵有色等中国10家铜生产商联合表态,将在2016年减产35万吨,占到中国去年铜产量的8.75%;并称35万吨仅为最低减产规模,若铜价进一步下跌,或现货精炼进口的加工精炼费用(TC/RC)低于冶炼商的成本,则可能扩大减产规模。

但在冶炼利润增加、产能扩大的背景之下,减产的誓言只是“看上去很美”。

华尔街见闻昨日提及,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作为全球最大精炼铜生产国,中国8月精铜产量攀升至最少6个月新高,同比涨12%;前8个月总产量创下历史同期最高,同比增长8.7%。

(来源:华尔街见闻 文 / 刘怡心)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