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7-10
日前,商务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报告(201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行业发展基本状况、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三个方面对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进行了细密梳理和客观的分析,为行业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 行业发展基本状况:
1.回收总量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等十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回收总量约为2.45亿吨,同比增长5.0%。其中,增幅最大的是报废船舶,同比增长109.6%。
2.回收总值基本情况
2014年,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值为6446.9亿元,同比下降0.4%。其中废纸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7.2%;报废船舶增幅最大,同比增长91.2%。
然而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更有优势,同时产业正处于调整期,
3.主要品种进口基本情况
2014年,我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共进口4132.4万吨,同比下降8.9%。其中降幅最大的是报废船舶,同比下降57.1%。只有废塑料进口略有增长,增幅为4.7%。
数据显示我国十大品种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同比增长,回收总值与上年基本持平,印证了再生产业是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显示我国的产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中整体进入了调整期。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再生资源回收业成本压力与日俱增,而东南亚部分国家在这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同时欧美等国家制造业回流,优质的废料越来越少。因而我国的废料进口越来越不好做。
虽然在2014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持续下跌,外部发展环境较严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日子变得不太好过起来。但很多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大胆创新,使整个行业出现新的发展商机,主要表现在:
1.创新型回收模式不断涌现
近年来,随着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着力创新回收模式,提高回收水平。如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火车站合作回收废弃物中复合纸包装减排垃圾,实现了回收人员、火车站、利用企业多方共赢的创新回收模式;深圳泰力废旧电池回收技术有限公司与笔记本电脑、手机制造商合作,通过快递公司上门回收,执行废旧电池回收认证方案模式;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三级回收网络回收废玻璃模式;武汉格林美资源循环有限公司采用回收箱、回收超市相结合的废旧电池多渠道回收模式;上海森蓝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5H”回收模式;北京盈创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相结合,通过自主研发的饮料瓶智能回收机,开创了中国首例将物联网技术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结合的先例。
2.“互联网”思维日益渗透
近期,“互联网”思维成为公众讨论热点。传统再生资源回收产业,通过嫁接互联网进行升级改造,不仅可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使信息更加透明化,还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再生资源产业的不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在各种回收和交易模式的演变过程中,涌现了一批并走在时代前端的互联网企业。如深圳淘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将互联网思维融入传统回收行业,构建了专注于再生资源行业(废旧手机)的回收服务第一平台,集线上回收交易平台、二手商城平台、拆解物交易平台、积分系统为一体的三大平台一个系统。
3.兼并重组加剧,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再生资源资本市场风起云涌,并购重组相继发生,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收购并增资湖北天银循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后,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重组秦岭水泥也已获得证监会核准通过,桑德环境资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收购电子废弃物处置优质企业湖南省同力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利用有限公司70%股权,电子废弃物处置行业龙头企业深圳市格林美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及首创环境控股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资本力量整合,目前共形成了6家与电子废弃物处置行业相关的上市企业。目前,在上海、深圳和香港上市的再生资源企业主要包含格林美、桑德环境、东江环保、华宏科技、山鹰纸业等15家企业。随着兼并重组加剧,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推动行业向规范化、有序化方向发展。
4.再生资源价格普遍下跌,企业利润呈下降趋势
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2014年主要品种再生资源价格一直呈下行走势。以重型废钢铁平均采购价为例,一季度平均价格为2470元/吨,二季度平均价格2360元/吨,环比下降110元/吨,降幅4.5%;三季度平均价格2260元/吨,环比下降100元/吨,降幅4.2%;四季度平均价格2050元/吨,环比下降210元/吨,降幅9.3%。2014年全年平均价格2290元/吨,比2013年下降350元/吨,降幅13.3%。
此外,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生产企业减少再生资源消耗,造成前期投资几千万或几个亿建设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企业经营规模缩减,产能无法全部释放,经济效益下滑,再生资源回收加工量减少。大批中小型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一些大型企业的开工率也不足60%。据调查2014年京津冀17家大型废钢铁加工企业回收加工量大幅减少,其中四家企业全年停止废钢铁经营业务。目前,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盈利情况不断恶化,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在艰难的环境中运行。
5.从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拾荒流动人员增多
2014年,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人本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劳动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提升,导致人工成本的大幅上涨,正规回收业经营困难,部分回收企业投资引进机械化回收分拣线替代工人的手工劳动,造成部分分拣线上的工人分流。 此外,还有部分回收企业转投其他行业,也造成一部分从业人员分流。而随着废弃物产生量的持续增加,大批非正规再生资源回收者(拾荒者)活跃于再生资源回收领域,再生资源从业人员结构发生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从业人员数量从去年的约1800万人减少到约1500万人,而城镇拾荒人员新增200多万人。
二、行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行业整体水平较低
目前,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80%以上从业企业是“夫妻店”、“小作坊”,规模化企业数量少,缺乏现代管理制度和现代化经营组织方式。行业内技术研发普遍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以手工拆解、简单拆解为主,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行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多数企业对优质再生资源的加工利用水平差,分拣加工产生的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少,增值水平低,同质化现象明显。回收企业出于逐利考虑,对回收品种“利大抢收,利小不收”,废纸、废金属等价值较高的品种回收率可达70%,废玻璃等价值低的品种回收率仅20%左右,大量可用资源无人问津,造成严重浪费。
2.政策环境不完善
近年来,各部门、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缺乏统筹性和系统性设计,政策没有形成合力。同时,我国缺乏对回收环节的政策激励机制,大多数政策仅针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回收行业多次提出财税政策支持弱、企业用地难、回收车辆进城难等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此外,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不公平竞争的问题依然存在,2011年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后,各省份的增值税地方留成返还比例不一致,甚至有地区对企业实行包税制,导致各地企业的实际税负不一样,企业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为了生存就会出现跨省流动,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3.法律体系不健全
发达国家的基本经验是在生产、回收、利用多个环节均有法可依,依法管理。而我国虽有一些循环经济、节能环保领域的法律法规,但法规体系不完善,针对回收环节的专门性法律文件仅有一部部门规章《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法律效力低、规范力度小,部分条款已不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生产、利用环节的相关法律法规中,也缺乏鼓励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的较为系统的规定。我国除对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初步建立起生产者责任制度以外,其他品种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责任制度尚未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各方责任义务也未划分清楚,造成废弃物产生、回收、利用、监管无人负责、责任不明的局面。
三、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 对行业发展环境及相关因素分析
1.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对行业发展提出挑战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调整结构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展望2015年,我们认为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基础仍然较弱,房地产调整远未到位,一些领域存在较大的金融风险,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2015年面临的困难可能比2014年还要大。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转向中高速,而且伴随着深刻的结构变化、发展方式变化和体制变化。而结构、方式和体制的变化不断推进、显现,正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新动力所在,机遇所在。
2.国家宏观调控带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
2015年国家将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建立规范行政审批的管理制度。2015年政府将坚持有保有压,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2015年国家将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完善出口退税负担机制,增量部分由中央财政全额负担,让地方和企业吃上“定心丸”。新环保法实施按日计罚、行政拘留、引咎辞职等新处罚制度,增加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的不环保经营的“违法成本”。铁矿石资源税征收比例下调,废钢铁行业将受到较大影响。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2005年底前注册营运的黄标车要全部淘汰。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上述的国家宏观调控措施将带动再生资源行业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也将有利于各国共建国际大通道和经济走廊,对经济、产业、资本市场都有重大利好,也将推动我国再生资源的产业发展。
3.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助力行业回收水平提升
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建立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意见》(国办发[2011]49号)。《意见》中提出,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循环发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多渠道回收与集中分拣处理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到2015年,初步建立起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各主要品种废旧商品回收率达到70%。2015年1月26日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制定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发布。《规划》中介绍,到2020年,在全国建成一批网点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回收方式多元、重点品种回收率较高的回收体系示范城市,大中城市再生资源主要品种平均回收率达到75%以上,实现85%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85%以上社区及乡村实现回收功能的覆盖、85%以上的再生资源进行规范化的交易和集中处理。培育100家左右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到2.2亿吨左右。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技术水平显著提高,规范化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根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相关政策指引,我国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将进入系统化、规范化阶段,政策的指引有望带动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迸发。
(二) 行业整体及各品种趋势预测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我国经济平稳转入新增长阶段的关键时期。宏观政策需要顺应目前调整的趋势,并对短期意外冲击保持警惕,将经济波动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综合内外条件,2015年政府消费退出、房地产及其相关消费增速快速下降后,新消费热点的培育将进一步加强。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汽车产业正处于较快发展阶段,国家加大对汽车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支持。进一步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信息消费门槛,以信息消费带动传统商业和产业的信息化改造升级。
2015年是规划年,而且“十三五”规划具有“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十三五”时期是实现第一个100年目标的冲刺阶段。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已形成一定新的优势产业(如高铁、光伏产业、造船业和支线飞机)继续做大做强。钢铁、煤炭、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光伏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控制增量优化存量,积极稳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也在有序推进,如河北省削减钢铁产能达数千万吨。
预计2015年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总量将小幅增长;部分再生资源价格将继续维持震荡下跌趋势;传统再生资源企业经营将更加困难,一些具有创新型商业模式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将不断出现;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快,对于化解产能过剩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思维将给传统再生资源回收注入新的活力。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