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91再生! | |   服务热线:0571-56611111

微信扫码随时随地
掌控废料价格波动
实现低买高卖

产品 | 求购 | 报价 | 资讯 | 公司 |

发布供求

曝光推广

回到顶部

您所在的位置:行情报价首页 > 废金属行情 > 09月10日废金属行情晚报(上)
09月10日废金属行情晚报(上)

发布时间:2021-09-10

一、行情快报

 

期铜
  上海期铜价格上涨。主力合约2110,以70080元/吨收盘,上涨1300元,涨幅为1.89%。当日15:00伦敦三月铜报价9492.50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7.38,低于上一交易日7.40,上海期铜涨幅小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222897手,持仓量增加2810手至299491手。主力合约成交126974手,持仓量增加4404手至127535手。

 

 

期铝
  上海期铝价格上涨。主力合约2110,以22670元/吨收盘,上涨430元,涨幅为1.93%。当日15:00伦敦三月铝报价2872.00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7.89,低于上一交易日7.91,上海期铝涨幅小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692181手,持仓量减少2904手至633697手。主力合约成交388547手,持仓量减少20339手至271924手。

 

 

期锌
  上海期锌价格小幅上涨。主力合约2110,以22940元/吨收盘,上涨125元,涨幅为0.55%。当日15:00伦敦三月锌报价3083.50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7.44,低于上一交易日7.47,上海期锌涨幅小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273483手,持仓量减少1096手至186372手。主力合约成交186068手,持仓量减少3191手至113017手。

 

 

期铅
  上海期铅价格小幅上涨。主力合约2110,以15070元/吨收盘,上涨65元,涨幅为0.43%。当日15:00伦敦三月铅报价2304.00美元/吨,上海与伦敦的内外比值为6.54,低于上一交易日6.58,上海期铅涨幅小于伦敦市场。
  全部合约成交85813手,持仓量减少5596手至133959手。主力合约成交61050手,持仓量减少5796手至81090手。

 

 

螺纹钢
  上海螺纹钢价格上涨。主力合约2201,以5640元/吨收盘,上涨73元,涨幅为1.31%。
  全部合约成交2426531手,持仓量增加27404手至1860826手。主力合约成交2212851手,持仓量增加38210手至1440779手。

 

【股市行情】   9月10日,A股集体收涨,沪指收涨0.27%报3703点,收盘价创六年新高,深成指涨0.50%,创业板指涨0.31%。本周,上证指数涨3.4%,创业板指涨超4%。


二、国内焦点

限产再加码!山西太原10吨/小时以下冲天炉未改成电炉的 11月全面停产

9月6日,山西省太原市发布《太原市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

 

文件原文如下:

 

太原市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升环境空气质量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为“十四五”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开好局、起好步,根据《山西省空气质量巩固提升2021年行动计划》(晋政办发电〔2021〕16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空气质量改善优先原则,以巩固和提升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延伸治理深度、拓展治理广度,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主要目标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进一步提升,重污染天数较上年减少。空气质量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指标分别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和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前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较上年下降2%以上。完成国家、省下达我市的大气约束性指标。

 

三、重点任务

 

(一)持续推进产业结构产业布局调整

 

1.持续强化源头污染管控。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高碳、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设,落实“危化”等重点行业项目环境准入。新建化工建设项目必须入园入区。严格落实城市规划区不再新布局钢铁(不含短流程炼钢)、焦化、铸造(不含高端铸件)、水泥、有色项目要求,现有产能只减不增,鼓励企业通过产能置换,建设节能环保水平高的大型先进项目。严格执行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年度空气质量不达标的县(市、区),新、改、扩或技术改造项目排放总量实施“倍量削减”,削减替代量不得跨地市转入。

 

2.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继续推动城市建成区及周边重污染企业搬迁退出。启动迪爱生(太原)油墨有限公司搬迁,按时完成搬迁改造。清徐县加快推进风神轮胎搬迁改造,力争年内启动搬迁。古交市加快实施焦炉煤气替代,全力推进西山煤气化焦化一厂关停。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依法取缔关闭无证排污企业。开展太钢矿业分公司东山石灰石矿搬迁论证,制定详细搬迁计划。

 

(二)持续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

 

3.深化工业企业污染治理。持续推进铸造行业清洁能源替代,2021年10月底前,10吨/小时以下冲天炉全部改为电炉,未能按时完成的,11月1日起全面停产。有序引导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发展,鼓励长流程钢厂就地改造转型发展电弧炉短流程炼钢。对照标准,补齐短板,年底前梗阳新能源、亚鑫新能科技、美锦华盛化工3家新投运焦化企业全面实现超低排放。对全市6家水泥企业开展深度治理,2022年底前全面达到超低排放要求。开展全市工业窑炉调查整治,确保稳定达标排放。

 

4.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以能源、焦化、建材、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为重点,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重点技术改造和自愿节约资源、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技术改造项目,纳入资金申报项目库,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已达标企业在完成减排任务基础上,通过清洁生产技术升级改造削减的污染物量,可进入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交易,或用于企业自身发展。

 

5.提升工业治理管理水平。实施工业企业环境治理、管理对标提升工程,分行业筛选并公布一批绿色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在环境治理、管理方面对标先进,实施全流程、系统化、精细化治理和管理,带动全行业环境治理和管理水平提升。

 

(三)持续巩固拓展燃料结构替代成果

 

6.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研究完善“煤改电”“煤改气”配套政策和措施,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做好清洁取暖补贴政策延续和宣传,防止补贴退坡导致散煤复烧。

 

7.全面巩固清洁取暖成果。组织开展清洁供暖“回头看”,对“十三五”期间清洁取暖改造工作进行全面排查,不能稳定运行、可能存在散煤复烧的,各县(市、区)制定整改方案,于采暖季前完成整改。

 

8.拓展清洁供暖覆盖范围。持续推进“三县一市”农村清洁供暖改造,采暖季前完成改造工作,确保全市清洁供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已完成清洁供暖改造的区域,各县(市、区)组织划定“禁煤区”,并发布通告。

 

9.继续实施洁净燃料替代。对暂不具备“煤改电”“煤改气”的农村偏远地区,继续推广洁净煤替代散煤,实现洁净煤替代全覆盖。

 

10.科学优化清洁取暖路径。将清洁取暖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工作有机结合,清洁取暖优先采取热电联产、符合低氮燃烧标准的独立燃气供热锅炉等热源,鼓励分布式供暖方式。生物质燃料取暖设施须符合节能、环保相关要求。

 

(四)实施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扫尾工程

 

11.实施保留燃煤锅炉深度改造。加快实施城西燃煤热源厂燃气替代工程建设,力争年底前投入运行,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4台(共640蒸吨/小时)燃煤锅炉作为应急调峰热源。年内完成城南热源厂剩余3台(共270蒸吨/小时)备用应急燃煤供热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未完成改造的不得启用。实施综改示范区阳曲园区(2台共180蒸吨/小时)和清徐晋万佳(备用3台共240蒸吨/小时)燃煤供热锅炉深度改造,确保稳定达到山西省《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2.实施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收尾。在前两年低氮改造基础上深度排查,未达到地方标准的燃气锅炉9月底前全部完成低氮改造,符合政策的给予适当资金补贴。

 

(五)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和移动机械管控

 

13.加强重点区域铁路专线建设。加快推进清徐工业园区晋煤物流铁路专用线工程建设,2022年6月建成投运。

 

14.优化铁路运输组织协调机制。优化铁路运输组织,优先保障煤炭、焦炭、钢铁等大宗货物运力供给,完善铁路专用线共建共用机制。大宗货物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的大型工矿企业原则上全部接入铁路专用线,钢铁、电力、焦化等接入比例达到80%以上;年货运量150万吨以上企业在接入铁路专用线前涉及公路运输的车辆,2021年达到国五及以上标准,2022年达到国六标准。其中位于市区建成区范围内的太钢、大唐太原第二热电厂,2021年10月1日起进出厂区大宗物料原则上全部清洁方式运输,确需公路运输的必须使用国六排放标准车辆或新能源车辆;重污染天气应急执行相应错峰运输要求。

 

15.加快推进绿色交通运输发展。

 

加快重污染营运车辆淘汰。2021年完成国家、省下达的剩余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淘汰目标任务。

 

加快公用事业车辆替代更新。建成区新增公交车、环卫车全部采购新能源车辆,对现有非新能源公交车、环卫车制定更新计划,2022年完成更新。

 

推进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化。开展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建设,推动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化,2023年底前全面完成更新。

 

加快推进重型柴油车升级。自2021年7月1日起全市范围内已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标准,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车(生产日期以机动车合格证上传日期为准,销售日期以机动车销售发票日期为准)。落实重污染预警期间新能源车辆和机械可不停运的利好政策,鼓励中重型货车、渣土运输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加快推进新能源车辆替代。

 

推动实施过境货车分流管控。落实省政府要求,配合高速交警支队,在南环和东二环高速开展过境货车分流管控。

 

强化重型车辆污染治理。强化在用重型运输车辆氮氧化物减排,加强车用尿素加注监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免费提供车用尿素和加注服务。

 

加强重点运输单位监管。涉及大宗物料运输、日载货车辆进出10辆次及以上的重点用车单位,按照《重点用车单位门禁视频系统联网规范(试行)》建设视频门禁系统并联网运行。

 

16.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建立使用登记备案制度。施工单位(工程建设单位)应在进入施工现场前,向所在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登记报备计划使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相关信息(含设备名称、编码等)。落实“标识”管理和分级管控措施。开展常态化监管执法,对违规使用高排放机械及时予以“清场”;对使用未登记编码和排放超标机械的施工工地实施处罚。

 

(六)持续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

 

17.开展工地扬尘污染管控。建立施工工地动态管理清单,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落实施工工地扬尘整治“六个百分之百”措施(工地围挡100%达到设置标准;物料堆放100%苫盖;施工道路100%硬化;施工现场100%湿法作业;出入车辆100%冲洗;渣土运输实现100%密闭)。制定建筑施工工地评级标准,开展工地创建评级挂牌,将评级信息向社会公布,实现动态管理,接受公众监督。充分利用智慧工地监管平台,实现扬尘污染远程监管。

 

18.强化道路扬尘污染综合整治。加强道路深度保洁,扩大机扫范围、加大机扫力度,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90%。对重点路段、重点区域辅以人工作业,及时清扫冲洗路面积尘。及时修补修复市政破损路面。

 

19.深化道路运输污染综合管控。规范管理渣土车运输。现有渣土运输车辆全部实现全密闭、全定位、全监控。对渣土车密闭不严、带泥上路、沿路抛撒、不按规定时间路线行驶、不在指定场所倾倒等违法行为,依法查处。落实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严格落实货车禁限行管控措施,对柴油车辆开展路检路查,严厉打击超标排放等违法行为。

 

20.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由城市主街道向背街小巷和街区内部延伸,城市中心区向城乡结合部延伸,及时清理各类土堆、沙堆、渣堆、料堆、垃圾堆。

 

21.开展降尘超标治理专项行动。定期通报降尘量监测结果,降尘量高于9吨/月菲椒焦锏南?市、区),组织开展降尘污染治理专项行动。

 

四、重大专项任务

 

(一)以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为重点,实施夏季攻坚行动

 

以化工、焦化、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油品储运销、汽修喷烤漆等行业为重点,推进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协同治理。组织完成重点行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自查自纠,整治源头替代、过程治理和台账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低挥发性有机物原辅料生产和替代,整体提升污染治理水平,确保挥发性有机物稳定达标排放。探索尾部治理第三方运维机制,尾部治理采取活性炭吸附治理的,按设计要求足量添加,及时更换,保证活性炭碘值保持在800毫克/克以上。

 

强化露天喷涂、沥青拌合、道路铺设和划线、加油站管控。引导企业错峰生产、错峰施工,引导加油站错峰运油、市民错峰加油,有效减少挥发性有机物产生。

 

创新监管方式,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治。强化远程监管,在重点企业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联网运行。

 

(二)以消除重污染天气为核心,实施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

 

实施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重点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分类管控清单,强化差异化和精准管控,落实秋冬季高排放行业差异化错峰生产。按照“两提”(提前两天预警,提高一级应对)要求,严格落实周预判、日调度、时调节、全监管措施,实施定点帮扶、区域联防、突击执法、驻点监督、协商减排,努力减少重污染过程发生次数,缩短污染时长,减轻污染程度。

 

(三)以联防联控为手段,深化我市及周边区域大气环境一体化改善

 

在省大气办协调指挥下,完善太原及周边“1 30”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三同步”(同步预警调度、同步应急减排、同步改善质量),突出常态化协同治污,开展交叉执法、点对点精准指导。加强空气质量预测预报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会商机制,加强环境与气象机理研究,科学判断重污染过程。坚持本地治污与区域联防相协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主动根据预判情况,严格应急减排措施,确保预警果断,响应及时,减排有效。

 

(四)以绿色奥运为目标,做好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保障

 

全面完成国家、省下达的保障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空气质量目标任务,积极参与我省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区域联防联控,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结合实际制定我市保障冬奥会空气质量区域联防联控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五)以科技治污为支撑,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关键领域攻关研究

 

强化科技监管能力建设。开展重污染行业工业园区和城市主要道路、交通干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完善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能力,重点区域配套建设环境空气质量超级站、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站,提升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精准溯源。进一步完善大气污染一体化监管平台,充分发挥自动监控、视频监控、用电监管、车辆和移动机械定位及无人机、走航车、卫星遥感、雷达等科技手段协同应用。加强生态环境与气象监测网建设,提升气象对大气污染精准治理的科学决策能力。

 

深化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组织开展大气污染形成机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重污染天气预警分析和应对效果评估、重点行业环境治理与管理等研究,强化“一市一策”“一企一策”指导,常态化开展源排放清单编制、源解析等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将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纳入本部门“十四五”规划和年度计划,加强日常监督检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地。

 

(二)用好政策激励。扩展资金渠道,建立项目储备库,用足用好中央、省专项扶持资金。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集中用于重点区域、重点任务、重点行业。用好环境税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经济政策。

 

(三)强化帮扶指导。坚持监督执法与帮扶服务相结合,加强指导帮扶和政策支持,督促企业切实履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持续提升监督帮扶效能。深化部门联合执法,坚持铁腕治污,对违法排污、现场管理混乱、无组织排放严重、偷排偷放、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行为依法实施重点打击。

 

(四)严格考核问责。严格落实《太原市大气环境管理责任量化评价办法》,对大气污染治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推诿扯皮、不尽职尽责的单位,实施督查问责。对任务完成不到位、环境空气质量恶化且改善幅度排名靠后的县(市、区),实施量化问责。问题严重的,依法移交纪检部门问责。

 



如何遏制“两高”项目顶风上马?生态环境部详解

9月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二轮第四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典型案例,指出一些地方存在煤量替代弄虚作假,违规建设“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等问题。此前,第二轮前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中,一些地方也存在违法违规上马“两高”项目。

 

“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仅影响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还严重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一次会议时强调,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培育绿色低碳新动能。

 

为什么一些地区要顶风上马“两高”项目?如何遏制和管控?如何整改?记者就此专访了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严刚。

 

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

 

记者:“高耗能”“高排放”主要有哪些项目,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危害?

 

严刚:“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两高”项目,涉及行业多、覆盖面广。具体来讲,“两高”项目一般是指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冶炼、建材等行业的项目,这些行业均是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行业,据估算,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70%以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50%左右。

 

当前,一些“两高”项目存在手续不全、产能替代“一女多嫁”、煤炭替代不实、审批要求落实不力、节能审查不到位等问题。由于其高耗能、高排放的特征,“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将导致资源能源过度消耗,带来环境污染和碳排放问题,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减污降碳造成巨大压力。如果盲目上马“两高”项目得不到有效遏制,不仅会冲高我国碳排放水平、增加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压力,还存在显著的高碳锁定问题,有可能形成“搁置资产”和投融资风险,加剧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严重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的实现。

 

记者: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遏制“两高”项目有何重要现实意义?

 

严刚: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实现积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要坚决拿下来。”从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为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重要抓手,为转方式、调结构带来重要契机。

 

有利于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在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过程中,通过严控“两高”项目增量、优化存量,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地方产业层次整体偏低、结构偏重、布局不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倒逼淘汰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绿色化水平,推动“两高”行业向绿色、环保、低碳、循环方向发展。

 

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加快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为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腾出更多空间,为绿色低碳产品以及绿色环保装备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有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从产生源头上切断了“三废”排放和碳排放来源,降低了环境污染末端治理和碳减排的压力,打通了优化前端产业结构推动减污降碳工作的关键堵点,有助于精准高效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双碳”目标实现。

 

主观认识不足、控制行动乏力、发展观念尚未根本转变是部分地区顶风上马“两高”项目的主要原因

 

记者:生态环境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介绍,“十四五”之初,部分地区上马高耗能、高排放项目抬头。为什么一些地区要顶风上马“两高”项目?

 

严刚:“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也是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在国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发展形势下,部分地区仍顶风上马“两高”项目。究其原因,可概括为三方面:

 

主观认识不足。部分地方和领导干部对于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意义以及以减污降碳为牛鼻子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理解不够深刻、认识不够彻底,主观上还没有做好绿色低碳发展准备。有些地方甚至把碳达峰当成“碳冲锋”“攀高峰”,认为2030年前是提高化石能源使用的“窗口期”,没有清晰认识到地方高位碳达峰对碳中和带来的压力,形成了2030年碳达峰之前可以抓紧上一些高耗能、高排放项目,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的思想误区。

 

控制行动乏力。一些地方对“两高”项目审批管理权限层层下放、一放了之,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严重不足现象。同时,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顶层设计方案尚未正式出台,还没有形成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清晰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也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以及考核机制,使得部分地区缺少明确要求,导致遏制“两高”项目行动乏力,出现政府监管缺位现象。

 

发展观念尚未根本转变。有的地区片面追求GDP增长、以GDP为引领的发展观念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在推进绿色发展上出现了摇摆。在发展方式的选择上,很容易受传统发展路径依赖的影响,惯性坚持过去高投入、高消耗、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地方政府落实“两高”项目防控措施不力、问题突出的,实施区域限批,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记者:如何从源头管控“两高”项目,管控的重点在哪里?

 

严刚:源头防控是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治本之策。5月31日生态环境部公布的《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围绕严把审批关、准入关和监管关,在宏观、中观和项目三个层面,明确了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引导“两高”项目低碳绿色转型发展。具体看:

 

在宏观层面,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约束,加快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成果在“两高”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三线一单”引领“两高”项目合理布局、有序发展的作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两高”项目密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务艰巨的区域,要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严控“两高”项目发展。

 

在中观层面,强化规划环评效力,对涉“两高”行业的综合性规划、工业和能源等专项规划、产业园区规划进行严格审查。以“两高”行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规划环评,要增加碳排放情况及减排潜力分析,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煤电能源基地、现代煤化工示范区、石化产业基地等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跟踪评价,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适时优化调整规划。

 

在项目层面,要严格“两高”项目环评审批,提升清洁生产和污染防治水平,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严把新改扩建“两高”项目的环境准入关,严格落实产业政策,从严、从紧、从实控制“两高”项目上马。要严格执行产业规划、“两高”项目产能替代、污染物削减替代、煤炭消费削减替代等政策。提升“两高”项目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要求,将碳排放影响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产业源头控制碳排放量,推进从微观层面强化减污降碳源头管控和全过程管理。

 

记者:对于已建成的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应如何整改?

 

严刚:对于已建成的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整改,应视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对不落实环评、能评等要求的“两高”项目,应责令立即整改。对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的,依法责令停止生产或使用,或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责令关闭。审批及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职、把关不严的,依法予以处分;对于未严格落实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区域污染物削减替代等要求的“两高”项目,强化责任追究,对建设单位及相关责任人纳入行业黑名单并向社会曝光。地方政府落实“两高”项目防控措施不力、问题突出的,实施区域限批,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和监管体系,开展“两高”项目常态化监管

 

记者:如何开展常态化监管,构建有效的制度和监管体系?

 

严刚: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制度和监管体系,开展“两高”项目常态化监管,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建立统一管理台账。“两高”项目常态化监管涉及发改、生态环境、工业信息等多部门,可以在各部门管理动态清单的基础上,推动建立一套统一的管理台账,记录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所属行业、建设状态、节能审查、环评审批等基本信息,涉及产能置换的还应记录置换产能退出装备、产能等信息。

 

强化监督检查。包括严格开展节能审查,建立“两高”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强化以排污许可证为主要依据的执法监管,将“两高”企业纳入“双随机、一公开”日常执法监管等。

 

严格责任追究。要建立通报批评、用能预警、约谈问责等工作机制,对工作开展不力、“两高”项目准入把关不严的地区,严格问责,严肃查处。将遏制“两高”项目发展情况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畴,压实地方政府落实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能耗双控和污染治理主体责任。

 

健全激励政策。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建立不同类型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严格执行差别化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超过限额要求的“两高”行业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

 

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大力推动工业、电力、交通、建筑四大领域节能降碳

 

记者:在遏制“两高”项目发展的同时,应如何开展节能降碳等工作,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严刚: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为加快推动我国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也对节能降碳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的共同努力。要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去年开始,我院会同14家行业协会和科研机构对电力、钢铁、水泥、铝冶炼、石化化工、煤化工等6个重点行业和交通、建筑两大领域开展碳排放建模、情景分析、达峰路径研究,基于重点行业和领域提出全国碳排放达峰路线图。根据研究成果,在遏制“两高”项目发展的同时,还要以生产和生活方式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为方向引领,大力推动工业、电力、交通、建筑四大领域节能降碳工作。

 

工业领域长期以来是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的第一大领域,是影响全国整体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要在严格控制“两高”产能盲目增长的同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加快工业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耗,构建低碳循环工业体系。

 

电力是全国最大的碳排放行业,也是未来10年我国用能增量的主体。要大力推动非化石能源发展,全面提速风光电源布局,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交通领域要大力提升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持续降低新生产燃油车碳排放强度;继续推进大宗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快形成中长距离运输以铁路、水运为主的格局;推进绿色低碳出行,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

 

建筑领域需坚持能效提升与用能结构优化并举。通过合理控制建筑规模、大力推动北方地区清洁取暖、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推广超低能耗建筑、加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力度、积极推动建筑领域可再生能源应用,多措并举控制建筑领域碳排放。

 



钢铁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思考

1 钢铁制造企业的智能制造现状

 

随着钢铁企业的快速发展,钢铁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中国钢铁企业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愈加迫切。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智能制造革命必将对钢铁行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钢铁行业实施智能制造具备一定优势条件:一是钢铁行业是亟待转型升级的传统行业,具有紧迫的内驱性;二是钢铁行业是大数据产生及应用的典型行业,具有实现的可行性;三是钢铁行业的生产过程属于工艺流程规范的连续性制造业,具有广泛实施的可复制性;四是钢铁行业在工业生产领域具备较好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对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最迫切,也是距离智能制造最近的行业。目前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1 智能制造基础有待提高

 

智能制造的基础是数字化及信息化,经过多年发展,钢铁行业基础设备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等方面有较大提升,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提供了较好基础。但是钢铁行业是典型的流程性制造业,业务流程相较于离散型制造业复杂很多,作为企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信息化基础还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及改善点。例如,冶炼智能控制系统模型对外在因素变化的适应性有待提高,且无法形成闭环控制;全流程计划调度水平有待加强,多数生产管控需要人工干预,未从分厂扩展到全流程,上下游、生产-能源-物流等动态协同调度有待加强;动态、闭环的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尚待形成,实现信息、资源、业务、市场协同的供应链协同存在较大差距,企业信息化系统缺少信息融合和功能集成,管控一体化水平待提高。

 

调研发现,目前大部分钢铁企业在智能制造和控制过程中还没有实现管理体系的创新,没有建设现代化的数据库,因此企业对消费者管理难度增加,钢铁企业难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钢铁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要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提高企业内部的信息共享能力,要搭建信息化信息共享平台,将信息化技术落实到矿山生产中,这样才能够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分配。

 

1.2智能制造水平发展不均衡

 

按照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分析,各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相差较大,一些先进钢铁企业智能制造水平发展较高,但仍存在大量钢铁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水平不高,信息化框架只实现到L3层级,生产与经营相结合的运营管理及数据决策属于空白,智能化应用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目前一些智能化水平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数据中台或者数据中心,但是数据源头各应用系统之间的串接缺乏规范性,系统之间出现数据断层,同一项指标数据源头不一致,导致信息系统业务价值大打折扣。

 

1.3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水平有待提升

 

目前,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供应商数量很多,但是能够输出针对钢铁行业成熟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如凤毛麟角,智能制造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应用欠缺,专业服务能力强、能够有效支撑服务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的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较少。

 

1.4成套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缺失

 

“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等重大战略抉择,要加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钢铁行业已经有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钢铁领域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正在完善中,缺乏成套的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引领和指导,导致钢铁行业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缺乏清晰的路径。

 

1.5智能决策水平有待提高

 

钢铁企业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高效开发,提高资源的全局利用率,实现全流程数据流通,依据业务数据分析,实现智能化决策。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资料,是实现企业智能决策的关键要素,但很多企业过于注重业务系统建设,对于数据的集成及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没有真正实现数据应用价值,仅仅只是做了数据采集,没有深入进行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数据没有发挥最大应用价值。尽管有一些钢铁企业建立了用于数据可视化的综合管控平台,但仅仅只是实现了数据的多维度展示,达到数字化水平,没有挖掘出每条业务数据背后深层次的价值,借助数据为企业助力智能化转型。

 

1.6供应链协同水平亟需提升

 

钢铁行业供应链可分为五个环节,即计划、采购、生产、配送和销售。当前,钢铁行业供应链五个环节没有形成系统集成,尚未实现产销一体化,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业务流没有实现有机的统一和集成。《数据地图》显示,2018年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产供销集成的企业比例为19.8%,实现产业链集成的企业为5.4%。可见,钢铁企业在供应链协同方面提升空间较大,钢铁企业只有有效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的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实现全链条的互联互通,精准对接供需两端,才能更好地增强自身“免疫力”。

 

2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策略分析

 

为助力钢铁行业在新时代实现智能转型与升级,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要在完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智能制造基础建设、智能制造平台建设、加快人才培养等方面着力。

 

2.1 智能制造发展必须与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

 

钢铁企业智能制造的总体思路应当是以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构建、平台建设,提升钢铁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打造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着力点。标准规范是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智能制造发展的基础,是钢铁产业智能制造发展的动力。标准化体系建设与标准推广将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发展提供强力支撑。现有的标准和规范已不能完全满足智能制造发展要求,必须完善符合智能制造发展要求的标准体系,特别要加强建设前沿领域标准,补齐标准化体系的短板。另外,需要在标准化组织建设、人才培养、标准化贯标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推进,以夯实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支撑体系。

 

2.2 加强智能制造基础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在钢铁制造中的应用

 

钢铁企业要在完善基础自动化系统、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企业管理系统四级信息化系统基础上,抓住5G 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互联网 ” 模式,推进工业机器人、数字化智能化高端装备、智能控制技术和柔性制造工艺技术与互联网的融合连接应用。积极研究钢铁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路径,为钢铁企业精准制造提供服务。

 

2.3 建设行业智能制造平台,把智能制造融入钢铁全流程

 

智能制造是系统工程,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基础,智能化才是技术深水区。企业在数字化、网络化完备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通盘考虑,整体规划,做好技术积累,按需实施智能制造。积极探索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企业产品研发设计、能源管控、生产制造、质量控制、销售服务、经营管理等全流程和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构建制造过程智能化、企业决策智能化、生产服务智能化、大数据集成应用的钢铁工业互联网平台,逐步构建集约精准、高效、优质、低耗、安全、环保、实时优化的智能生产新体系,支撑行业整体制造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2.4 加快人才培养,建设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

 

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根本是人才,社会各级全力合作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懂钢铁制造、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逐步形成专业化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创新合作机制和方式,建设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整合各方资源为钢铁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服务、知识共享、供应链协同等高质量高水平服务。引导社会资源集聚钢铁智能制造领域,加快输出先进理念、共享先进技术、推广成熟的智能制造经验模式。

 

2.5 推进产业协同应用

 

钢铁企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的原料供给与产品需求,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共同作用,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等新制造模式,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的智能制造体系,实现远程诊断管理、智能监测、全产业链追溯的基于工业互联网新应用的互联互通产业链协同。

 



钢铁行业整合的多重意义

“组合拳”下的铁矿石价格

 

8月23日,加拿大矿业网刊发路透社专栏作家克莱德防黄恼鲁疲越衲?月12日创下历史新高以来,铁矿石价格便开始扶摇直下,至今已下跌32.1%至44%。过去一个月,铁矿石价值下跌约1/4。

 

此前,铁矿石价格一路飙升。克莱德防治銎湓蛭骸按醇吐嫉脑龀と肥涤衅涓拘缘那蛩兀蔷褪鞘芤咔橛跋欤拇罄呛桶臀鞯忍笫饕隹诠纳げ蛔悖┯κ芟蓿泄男枨笄烤ⅰ7治龀疲爸泄幕∩枋┖头康夭幸捣直鹫几痔枨蟮?0-25%和25-30%。加上制造业的需求,使中国几乎购买了占全球70%的海运铁矿石”。这“制造业的需求”实际上是中国充当了“世界工厂”,用包括铁矿石在内的矿产品生产了各国需要的各色制品。

 

据大宗商品价格报告机构阿格斯的评估,在今年3月23日至5月12日的短短七周内,运往中国华北的铁矿石现货价格上涨了51%,达到每吨235.55美元的创纪录高点。对于这样的飙升,连阿格斯也感叹:尽管从基本面来看,随后现货价格暴跌44%,至每吨131.80美元的近期低点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当时的飙升远要比市场基本面所认为的泡沫要大。

 

媒体报道,最近铁矿石价格有所反弹。据Fastmarkets MB的数据,8月24日,进口到中国北方的基准62%铁粉以每吨146.13美元的价格易手,较前一天收盘价上涨7.3%。在大连,从8月20日触及的7个半月低点反弹,交易量最大的2022年1月交割的铁矿石合约上涨6.2%,至每吨817.50元。新加坡期货反弹高达10%。

 

据此,CRU Group的分析师猜测,在7月份信贷和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后,中国可能对经济“采取进一步的刺激措施”,比如放宽对粗钢生产的限制。

 

事实上,这完全是一种主观臆测。

 

据中钢协的数据显示,7月下旬,重点统计钢企粗钢日产210.65万吨,比7月上旬下降3.97%,同比下降3.03%。这是今年以来首次低于去年同期水平。8月份可能进一步下降,新华社8月16日的报道称,8月初的日均产量仅为204万吨。同时,铁矿石进口创新低。

 

世界钢铁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7月,64个国家的世界粗钢产量为1.617亿吨,同比增长3.3%,中国7月份的粗钢产量降至2020年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产量为8680万吨,比6月份下降7.6%,同比下降8.4%。

 

我们知道,在中国,钢铁行业属于基础工业。为了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对于钢铁等材料的巨大需求,我们必须保证钢铁产业的适度规模。但也要看到,钢铁行业曾经集中度很低,粗钢生产更是“四处开花”,其中很大比重属于过剩产能。要生产这些粗钢,不仅要消耗大量的铁矿石(或废钢),还会造成环境污染。事实上,有关部门很早就意识到这个问题,但几经整顿,反反复复,难尽人意。根子除了一些地方对落实新发展观、促进矿业转型升级的认识还不到位外,体制机制的掣肘以及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压力等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对于中国来说,铁矿石问题,不单纯是一个价格问题,其背后是钢铁产业的规模、发展的质量以及能否建立绿色、安全、和谐、智能与高效的现代矿业的问题。当然,还涉及到能否实现“双碳”目标的问题。所以,解决铁矿石问题,实际上是为了抓住源头,进而解决钢铁产业乃至矿业全产业链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特别是防止铁矿石价格的过度涨落,从总体而言,需有几个必要的条件:一个是资源整合,提高钢铁产业的集中度;另一个是限制产量,主要是粗钢产量;再一个是减少进口,提高铁矿石的自给率,包括废钢的利用。

 

钢铁行业整合的多重意义

 

8月20日,鞍钢集团重组本钢集团大会召开,鞍本重组正式启动。根据协议,辽宁省国资委将向鞍钢集团无偿划转持有的本钢集团51%股权。换句话说,本次无偿划转完成后,鞍钢集团将持有本钢集团51%股权,本钢集团将成为鞍钢集团控股子公司。这意味着,继“宝武”之后,在央企鞍钢的主导参与下,另一大“钢铁巨无霸”横空出世。

 

业内专家认为,据了解,鞍钢拥有普钢、特钢、不锈钢和钒钛等完整产品系列,2020年利润创历史最好水平,2021年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突破200亿元,销售利润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资产负债率低于央企和行业平均水平,国际评级为投资级。本钢则是辽宁省最大省属国有企业,矿产资源丰富,工艺装备一流,拥有世界最宽幅热连轧机组、世界一流冷轧生产线,粗钢产能达2000万吨。

 

但另一方面,鞍钢位于辽宁的主要生产基地与本钢相邻,资源禀赋、产线配置、产品结构都比较相近,使得两企业长期以来存在着较严重的无序竞争,“内卷”拉低了两个企业的竞争力。

 

面对这种情况,辽宁省早就有意将这个支柱产业打造成东北“钢铁航母”,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格局,从而进一步增强行业话语权和主导权。

 

业界普遍看好这次整合。鞍钢集团董事长谭成旭表示,实施重组之后,充分发挥彼此在战略、资源、研发、采购、销售、物流等方面协同效应,加快统一产能布局,避免重复投资建设,有力促进技术装备升级和产品结构优化,提升钢铁产业集中度,推动钢铁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维护钢铁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重组后,鞍钢将成为世界第三大钢铁企业,仅次于中国宝武和安赛乐米塔尔。鞍钢表示,“新鞍钢”将以“7531”(7000万吨粗钢、5000万吨铁精矿、3000亿级营业收入、百亿级利润)发展战略为目标,将进一步巩固并增强全产业链优势,畅通双循环发展堵点,成为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压舱石”,进而把鞍钢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把本钢建设成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汽车用钢及优特钢棒线材生产基地。

 

意义还不仅如此。

 

众所周知,钢铁工业是国家工业的基础,铁矿石则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目前,我国对外铁矿石依存度已高达80%以上,这是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软肋和风险点。一段时期以来,由于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成为国外矿业巨头向中国企业漫天要价的“杀手锏”。

 

而据了解,经过多年经营,鞍钢集团矿业公司在中国辽宁、四川和澳洲卡拉拉拥有铁矿资源,规模达88亿吨,是中国最具资源优势的钢铁企业,且具有较强的铁矿石国际贸易能力。该公司具有2.8亿吨/年采剥生产能力、6500万吨/年选矿处理能力;海外的卡拉拉铁矿基地年产能力达800万吨。本钢集团也拥有10.5亿吨铁矿石资源储量,具备年产铁矿石2500万吨、铁精矿800万吨、球团矿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如是,两大钢铁企业重组对于减少对国外铁矿石依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有关专家也表示高度肯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表示,重组后,通过发挥鞍钢较为领先的采选技术优势和矿山建设能力,可有效降低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表示,鞍本地区铁矿资源丰富,未来两者在资源勘探、矿山建设等方面统一筹划,将进一步提高铁矿石产量和国内自给率,让国内铁矿资源真正发挥“压舱石”作用。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也表示,鞍本重组后拥有近百亿吨铁矿石资源储备,通过统筹规划和技术互补,将加快国内铁矿资源的开发步伐,有助于提升国内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

 

还有更深层的战略考量

 

2020年10月,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技术展望2020——钢铁技术路线图》,其中基线情景预测(STEPS),到2050年,全球钢铁需求量将在2019年18.5亿吨的基础上增长40%,至25.5亿吨;而可持续发展情景预测(SDS),为了实现《巴黎协定》的2.0℃的温控目标,到2050年全球钢铁需求只能增长10%,至20.3亿吨;2050年全球钢铁行业的直接碳排放总量要比2019年减少55%,所以钢铁生产的碳排放强度到2050年必须降低60%,即吨钢碳排放从目前的1.4吨降到0.6吨。

 

矿业咨询机构伍德仿罂掀耄╓ood Mackenzie)在其最新的基本情况报告中也提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有7%是由钢铁造成的。如果要实现与巴黎气候协定目标一致的2癈,那么该行业需要优先考虑脱碳。要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目标。通往2癈世界的道路荆棘密布,钢铁行业需要在不断增长的需求和脱碳压力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而要将全球变暖限制在2癈以内,钢铁行业的碳排放量必须比目前水平下降75%,这意味着,全球钢铁排放量将从2020年的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Mt CO2)减少到2050年的7.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伍德仿罂掀牖菇樯芰烁痔幸凳迪?癈目标需要采取的五种措施:将炼钢中的废料使用量增加一倍;直接还原铁(DRI)产量增加三倍;将全球平均电弧炉(EAF)排放强度降低70%;将高炉-碱性氧气炉(BF-BOF)排放强度降低30%,接近其理论最小值;捕获和储存45%的剩余碳排放量(每年约500公吨)。

 

事实上,为了达到《巴黎协定》所设定的目标,国际钢铁行业和企业纷纷确定了自己的日程表:欧钢联提出,到2030 年,欧洲钢铁工业碳排放量比2018年减少30%,到2050年相较于1990年减少80%-95%。日本铁钢联盟提出,到2050年,日本钢铁行业实现炼铁工序温室气体零排放,碳排放量减少30%,到2100年前实现“零碳钢”生产。而韩国钢铁工业则提出,要在2030年使得碳排放量从最初的1.357亿吨降至1.271亿吨。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大国,钢铁又是主要的碳排放行业之一。据Global Carbon Project统计,2019年,全球与能源和水泥相关的CO2排放总量约364亿吨,中国占101.7亿吨,占比约28%,超过美欧日之和。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18年,中国钢铁行业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163.6万吨、68.3万吨、92.9万吨,为全部工业行业第一;碳排放量仅低于电力行业,居第二位。

 

面对钢铁行业减碳压力,钢铁企业重组后,有利于减碳措施的统一,加快企业对碳排放的监察整改推进进度,有助于实现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因此,自2019年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加快新一轮兼并重组热潮。2019年6月,国内第一大钢铁企业中国宝武对马钢集团实施重组,2020年8月,中国宝武对太钢实施联合重组,并在2020年底完成对重庆钢铁的入主,今年7月,中国宝武与山钢集团确定重组,加上这次鞍钢、本钢重组,央企和地方国企重组步伐明显加快,钢铁行业集中度获得有效提升。

 

根据工信部《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前10位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要达到60%。鞍钢重组本钢后,辽宁的钢铁产业集中度将达到70%,东北地区钢铁产业集中度将达到50%,这将有利于区域内快速实现钢铁产业集中度的目标。

 

专家预计,在“十四五”期间,钢企的集中度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而可以更好带动钢铁产业升级和钢企制度创新,培育更加健康有序的市场体系,更好发挥国有钢铁企业优势,为中国钢铁业碳减排、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支撑。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中国为什么要减少对国外铁矿石的依赖,为什么要限制钢铁特别是粗钢产量的无序增长。

 



标签:

更多内容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91再生免责声明: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所述产品的买卖出价,投资者按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91再生无关!我们力求提供客观、公正、准确的行业信息,但对其准确性、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这些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

汇率转换

1人民币=美元   (1美元=人民币)

兑换为 转换
产品推荐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571-5611111 56612345 市场合作:0571-56633145 广告服务:0571-5611111 传真:0571-56637777

91再生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    塑协理事单位    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的副会长单位

并与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塑料协会、阿里巴巴、《资源再生》杂志等达成战略合作